被一句話毀掉的中國學生
2016年,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,對2002名正在讀大學或大學已畢業受訪者的調查顯示,83.1%的受訪者在大學期間有過逃課經歷,50.8%的受訪者有過找別人替課的經歷。
有過逃課經歷的受訪者表示,逃課的主要原因是上課時間和其他活動時間沖突(37.3%),其次是考核不嚴格,去不去上課都無所謂(31.8%)。其他原因依次為:懶惰(31.1%)、不喜歡任課教師(28.1%)、認為課程本身不重要(27.5%)、更喜歡自學(20.9%)、課程太難不想學(12.3%)、課程太簡單不需要上課(10.9%)等。
可以看出,“懶惰”,“去不去無所謂”,“不重要”,“不想學”和“不喜歡任課老師”這樣有些任性的借口,成為了絕大多數大學生逃課的主要理由。
相比較高中時的固定教室,固定時間,固定班主任與任課老師,大學的上課安排的確給了大家更多的自由。正是這種自由,成為了高考壓力反彈的宣泄口。
按照中國家庭的慣例,孩子考上一個好大學仿佛就是教育的終極目標。
在孩子進入幼兒園那天開始,就已經進入高考備戰狀態。無論是想進重點初中,重點高中,重點班火箭班甚至“清北班”,所有的箭頭都指向一個地方:好大學的入口。
正因為如此,在被高考這兩個整整壓了十八年的孩子們,被父母嚴加管教“不許這個不許那個”,連看世界的機會都被剝奪。于是,剛剛進入大學的他們,就會發現來到了從未見過的烏托邦。
迫切的升學壓力,家長老師時時刻刻的監督,以及嚴苛到每小時的時間管理沒有了。就像長時間被壓迫的彈簧一樣,松綁解放的心情可見一斑。
但是正因為如此,這樣的反彈也是劇烈的,甚至毀滅性的。
李欣也是南林大2014級學生,2015年5月,他因為一個學期所修學分沒超過4分被紅色警示,隨后被作退學處理。
來自西部大城市的他,和許多同齡人一樣經歷著相似的學生時代——從小學到高中,都被學校作業和各種校外輔導壓得喘不過氣。對于他來說,高考就像是最后一個BOSS,只要打通了,這場充滿痛苦和折磨的“游戲”就結束了。
“那時候老師總說,現在多吃點苦,考上大學就進天堂了!”老師這句話支撐著李欣等著“苦盡甘來”的那一天。 “解放了!”——李欣這樣形容自己剛跨入南林大校門時的心態。
緊接著,網吧,電腦游戲,吃喝玩樂……五光十色的娛樂生活讓李欣盡情釋放紓解著這么多年來的壓力。自甘放縱的他,沒有留意入學時學校發放材料里這樣的規定:一個學期獲得學分未超過4分,將被紅色警示,作退學處理。
這個上大學剛一個學期的男孩,因為只修了4學分,4門課程不及格,被學校作退學處理。
“大學剛開了個頭,沒想到就要結束了?!彼@樣說。
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
5
別讓大學成為墮落的開始
如果只是因為家長老師的一句話就給自己“松綁”,再把過錯推到別人身上,只會錯上加錯而已。
怎么調整管理這個現象,需要不止一方的努力。
對于大學生來說,進行自我管理比進行學術學習更加重要。
現在大學的許多通識課程中,都會教廣州找工作大學生們如何進行時間規劃,生活管理,和心理健康輔導。
但是,這些課程只能起到輔助作用。真正要把效果落實在學生身上,還要靠個人努力。
最有效的方法可能是樹立目標,無論是接下來的學業深造,還是找工作,一旦認清現實所需要的資格門檻,自然不會輕易懈怠。
但改善“一上大學就墮落”情況的根源,不能僅從大學生身上找問題。
如果高校對學術“放羊一般”放松管理,對作弊、逃課和掛科等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,則是更大的不負責任。
高等教育不應該成為木桶的一處短板,嚴格有效的管理,才能為社會輸送有用的人才,不讓“狀元畢業后找不到工作”的事重演。
事后勸退是無奈中的無奈,只有在墮落發生前進行“治療”,才能把這塊病根除掉。
而家長和老師們,在替孩子們構建高考前的精神支柱,也要在18歲之后,幫他們做好“為人生長久規劃”的心理準備。
高考的壓力的確需要釋放,但是如何合理的減壓,才是更加需要思考的地方。把受到重壓的孩子突然丟出去不管不顧,只會造成反效果。
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,高考不是終極的人生目標,而終極的人生目標,就是“人生”二字。